鄭鴻展留學日本的專門學校攻讀插畫,返台後從事平面和空間設計。2015年投入微縮模型創作世界,將自己的美學及室內設計經驗應用在他的微縮模型,除了逼真程度令人稱奇,還有溫暖的故事內涵。2016年獲得日本「濱松微縮模型大賽」兩個冠軍。同時獲得中華文化總會頒授「匠人魂」肯定,收錄在「匠人魂」系列短片。
採訪╱張莠蓁
撰文╱林俊宏
攝影╱陳宗蔚
和許多台灣「五年級生」「六年級生」一樣,日本的漫畫及卡通影片陪著鄭鴻展一起長大,甚至影響後來實現到日本留學的念頭。喜歡畫畫的鄭鴻展在復興商工讀美工科時,因為自己喜歡畫畫,本來以為靠畫圖就可以出社會謀生,實際上畢業後投入工作,才自己感覺到有不足的地方。雖然,也試著在台灣考大學,卻因為就讀高職時,學科方面不被重視,而無法順利上榜。又因為自己眼睛有先天弱視問題,兵役也被免除,跟別人比起來似乎多出來1年8個月的時間,興起了想到日本繼續學習的決心。
起先,利用短期方式去語言學校學習,感覺對整體日本的環境都很能夠適應,再申請長期簽證,讀了2年的日本語,同時做升學準備。「在語言學校時期,除了學校的教學之外,我倒是從校外的小酒吧中,學到很多生活上的會話能力。」
原來,鄭鴻展的保證人常常帶他到當地的小酒吧,透過與店裡「媽媽桑」與常客間的互動,奠定了紮實的生活日語基礎。據鄭鴻展描述的這家小酒吧,在充滿昭和氛圍的小小店面只有一位老闆娘,來客中許多是玩音樂或藝術方面的,客人之間很容易就熟稔起來,頗有電視上「深夜食堂」的感覺。
小酒吧中
感受日本社會的暖意
「媽媽桑當時已經有60幾歲了,像阿嬤對待孫子般照顧我。」鄭鴻展所稱的媽媽桑名為上坂照子,從小經歷過戰火,從北韓來到日本的,因此對從台灣來日本留學的鄭鴻展也就展現特別的關愛之心。當時的老闆娘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日本,第一次出國就是來台灣探望留學回台的鄭鴻展。可惜的是,老闆娘來台之後沒多久就過世了。這家小酒吧的人、事、物至今仍是鄭鴻展留學時代最深刻的回憶。當時酒吧的客人還曾組團來台灣玩,至今仍持續保持聯絡,甚至也在工作上相互提供協助。
日本的專門學校只要報名,幾乎就可以入學,問題就是專攻科目分得很細,當鄭鴻展在決定繼續讀專門學校時,就面臨到必須先做好抉擇。想想自己本來學美工,如果可以學學動畫或漫畫這些日本的強項也是不錯;但是終究要考慮自己將來喜歡的工作型態或產業,最後認為還是想做自己喜歡的畫畫,因此選擇了插畫作專攻,2年專門學校期間所學的就是插畫表現。其實,在就讀語言學校時,學校老師知道他會畫圖,特別讓他幫忙畫一些教材的配圖,除了實際得到一些報酬和成就感,也更加堅定自己將來的方向。
50年來第一位留學生
專門學校校長賞
「覺得自己來日本就是來念書的,所以,課業上我就會比較自我要求更多,比以前的自己更用心。」鄭鴻展回憶當時說,跟台灣讀高職的時候相比,可能大家都很會畫畫,自己反而覺得不是很突出。然而,或許因為和同學比較起來是有一些底子,因此更加要求自己有更好的表現。最後努力的成果也讓他在該專門學校50年歷史來,成為第一位第一名畢業的留學生,獲得當屆的校長賞。
其實不止是畫畫方面,連學習日語的部分也是如此。在日本語學校畢業時,鄭鴻展參加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檢定考試,但是沒有通過。進了專門學校一年級時,他每天抱著好大本日文字典,一碰到不懂的字就自己查字典找解答,也因此讓他在專門學校的時候通過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檢定。話說那本字典,原來他的同學不知道他是外國人,看他每天拿那本大字典才漸漸知道他是外國留學生,也願意主動幫忙解說。另外就是同學覺得他的圖畫得好,後來大家也就一起玩開了,很多同學都曾經被他帶去上面提到的小酒吧,或者去唱卡拉OK,讓彼此生活當中加入更多共通的元素。
「既然是出來留學,不能太過『必素』。我看過很多留學生同學,不敢跟日本人開口,好像在日本吃得好、過得好,一天過一天,四年後回到台灣日文還是不流利。」
校外打工生活
同時顧慮自己畫畫時間
那個年代,很多留學生去日本都有打工。鄭鴻展表示,從台灣帶去家人提供的約100萬台幣,一年多就花完了,也是得靠自己打一些工。他的打工經驗包括印刷廠工作和咖啡廳的廚師工作等。在印刷廠做的工作是鉛字排版、印信封等制式的工作,比較無聊;咖啡廳的工作自主性高,還可以和客人聊聊天,甚至客人少的時候,自己還能夠畫圖、做作業。「當時其他同學的時薪比我還高,我想說有時間讓自己畫畫,就很不錯了。」鄭鴻展自有自的要求和價值觀。再者,專門學校也幫他申請了「私費外國人留學生學習獎勵費」每月有5萬日圓,不無小補。
結束在日4年留學生活回台灣後,鄭鴻展先是理所當然地投入與自己所學相關的工作,幫雜誌社、報社畫插畫。大約過了4年之後與朋友合作開了工作室,由鄭鴻展負責畫插畫,朋友則做平面廣告,在朋友退出之後他便開始學習電腦,慢慢地走向平面廣告。約莫過了10年,在金融海嘯危機之下使得案件減少,也在此時鄰居詢問是否能幫他們設計早餐店,雖然毫無經驗,但鄭鴻展試著以美術的觀點設計並施工,沒想到完工後獲得極大好評,隔年開始便一連作了四十幾間的早餐店。
日本客戶信賴
成為餐飲空間設計師
「本來,客戶只是來找我們做名片印刷,因為知道我留學日本,會說日語,就比較可以聊一聊,也因此從聊天中知道他們來台灣展店,正要找室內設計師。」在這之前,鄭鴻展已有一年多的室內空間經驗,於是便幫他們設計位於台北東區的一家燒肉店,憑著自己在日本的觀察和喜歡日本的文化因素,和客戶之間的溝通算是非常順利。當時的日本餐飲集團急切要在台灣展店,幸而鄭鴻展在前一年負責設計了約莫四十多家的早餐店,在跑工地與學習設計相關專業的知識上已打穩根基,鄭鴻展在接下去的10年亦持續從事商業空間、室內設計領域的業務。
在這個階段的工作當中,鄭鴻展也看到日本企業在台灣的投資的一些缺失。可能因為第一家、第二家的成功,就想要快速的展店,野心太大,導致後來失敗收場。在這當中,鄭鴻展當然也遭受到一些波及。因此,2015年起有比較多時間,整理自己從小收集的玩具和模型,進而在「微縮模型」的這個領域找到自己發光發熱的空間。
「也許是因為年紀越長,就想玩一些懷舊的東西。」他把自己童年收集的玩具,像是鋼彈模型等的重新做組裝,在網路上群組包括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和同好們買賣收藏品或交換心得。就是在這時候他知道日本有「微縮模型」這樣的玩家,開始想要試著做一件作品。於是就以前一個工作的案例中的「大阪燒肉店」作為主題展開「微縮模型」創作。「這樣的房子在日本人眼裡,見怪不怪,在我們眼裡,過去的日式屋簷,窗框的標準表現,就是很日本味。另外,這十年來室內設計工作經驗,也對做微型的建築結構表現很有幫助。」
將感恩的心
融入微縮創作作品中
從第一件作品完成得到更多的心得之後,構思中的第二件作品是懷著報恩的心態,想要送給沒見過面的同好群組上的網友芝原先生,原因是芝原先生曾經把許多自己的鐵皮玩具收藏品寄來台灣給鄭鴻展。鄭鴻展利用網路搜尋到芝原先生在名古屋開的鰻魚店,所以這件作品就是:鰻魚店,把它當作送給芝原先生的禮物。這件「芝原鰻魚店」作品,2016年獲得第五屆濱松微縮大賞(浜松ジオラマグランプリ)自由創作部門、現場人氣票選雙料冠軍。
「當我做微型的時候,我一直怕沒有把東西整個放進來,和做事的精神是一樣,只是把以前工作的角度,換成自己做樂趣、興趣,在表達這些微型的東西,腦袋清楚的做就有在日本生活生活的一些回憶……」顯然地,在日本的留學生活,這時很容易成為鄭鴻展創作時的養分。另外一件名為「佐ケ須木駅」Sakesuki車站造景的作品,其實是以「酒好き」的諧音為虛擬車站的名稱,把自己的喜好表現成作品。接下去,鄭鴻展還要做受到媽媽桑照顧的小酒吧「Bar テル」,目前已請當時店裡的常客提供在店裡拍過的照片,一起拼湊出對老闆娘的思念與回憶。
鄭鴻展從日本認識並接觸「微縮模型」,也希望讓更多台灣人了解這項工藝,特別出版專書《微縮模型雙料冠軍的創作小世界》,除了自己的創作故事外,也將日本的微型大師三田卓司、荒木智和松葉俊一的作品介紹都寫在書裡面,因為這三個人都是鄭鴻展最喜歡的作家。「我做的工作就是學習每個大師各自的特色和精神,進而衍伸發展出屬於我自己的作法和風格。」
留日學習靠自己
要以更高視野做觀察
對於今後要去日本留學的後輩,鄭鴻展也提出他的建議。日本的教育方式和台灣不太一樣,老師比較是用啟發的方式,不是牽你的手來教你怎麼畫畫。希望留學生到日本後,以更高的視野,盡量自己去觀察,去看一些以前沒有想過的東西,最後自己就能有所收穫。「以前我也不是很懂得這些,當我做了這些微型,我就會去將當時很多很多的回憶,收錄到我的作品裡。其實這應該是跟我可以融入日本人社會,與他們打成一片,跟他們交流,有很大的關係吧。」
鄭鴻展
學歷:
日本設計專門學校 插畫學科
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經歷:
- 2016年3月 第三件作品作品「鰻魚屋 芝金中店」參加日本浜松微縮大賽,獲得「一般民眾票選第一」和「總評審第一」兩個最高賞。
- 2017年2月 「男人的玩具房」作品受到海外數十國媒體報導。
- 2017年8月 「寂滅之都」在FB上發表後被轉貼一萬一千多次,破了鋼彈模型被分享的最高記錄。
- 2018年5月 「微縮模型雙料冠軍/的創作小世界」新書發表(木馬文化)。
- 2018年10月 全球第一套1/12「垃圾場景套件組」問世。
- 2019年6月 1/6「阿宅的房間套件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