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露營讓同樣喜愛戶外活動的兩人認識了彼此,在頻繁的互動下發現許多相似之處,意氣相投的兩人也從彼此身上學習、獲得許多。
採訪‧撰文/張莠蓁
高橋恒河的成長經歷相當特別,母親是東京人,3歲之前一家人生活在東京,而父親是中國人,3歲到11歲則搬遷居住過中國的溫州、杭州與山東,直到11歲才又舉家回到日本福岡定居。由於有一半的中國血統,中文對他來說算是母語,也因此原定高中畢業之後到中國就讀大學,並早已申請上學校,但卻在一場旅行過後改變了心意。
短暫旅程中遇到許多善良的台灣人 讓高橋恒河決定來台就讀大學
「高中三年級的寒假我在住家附近的藝術工作室認識了幾個台灣藝術家,從他們的介紹中得知台灣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此便決定利用寒假到台灣旅遊。我從台北一路南下環島一圈,在這期間見到了居住在各個城市的台灣友人,由他們擔任嚮導帶著我玩,也跟著在青年旅社認識的朋友一起行動探索台灣。在三個禮拜的旅程中我遇到很多善良的台灣人,也促使我決定來台灣讀大學。」
因為同屬華語圈,高橋恒河原以為台灣的文化、習慣會跟中國相似,直到住下來才發現其實很不一樣,就連講話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台灣人比較含蓄、沒這麼直接,態度上很有禮貌,我來的第一餐是牛肉麵,還記得老闆熱情的直說『謝謝』,但在中國卻很少有這種情況。」而因為曾待過中國與日本,高橋恒河認為台灣結合了兩地的元素,讓他備感親切,也沒有任何不適應的地方;唯一讓他有感的是交台灣朋友不太容易,「尤其是在班上我幾乎沒什麼朋友,我的好友都是外國人,不然就是校外的台灣人。」他分析過原因,可能是台灣人比較害羞,而他也不太會主動開口打交道,再者是與台灣同學的興趣愛好不同,自然沒有交集;因此即便團體報告需要討論、互動,但依然僅止於同學的關係,報告完又變回陌生人。還好他並不因此感到孤單,因為他還是有許多朋友,加上居住在學校的國際宿舍也讓他認識不少外國友人;「我跟他們可能有更多共通點,因為都是以外國人的身分在台灣,因此常常會聊到台灣人、台灣食物等,在看待台灣的觀點與角度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