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多數人心中浮現的往往是台灣濃厚的人情味,對於椎名咲文來說,更有著深刻的體會。來台初期在梁日豪的協助下,她逐漸適應了同學講話的語速,並順利融入當地生活。兩人也透過各種交流,體會到異文化所帶來的新視野與感動。
採訪.撰文/張莠蓁
椎名咲文與梁日豪目前皆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碩三生,兩人相識的起點始於一場為外籍留學生所舉辦的聚會,而這個聚會的發起人正是梁日豪的哥哥。他表示:「我的哥哥是大我們一屆的學長,同時是所學會幹部。由於他很關心同學,因此在開學後促成了這個聚會,藉此瞭解這些留學生是否有需要協助的地方。」
用心協助擔任溝通橋樑
有效突破語言學習的藩籬
在相處過後,梁日豪感覺到椎名咲文很積極想要融入台灣的生活,因此他開始盡其所能使用簡單的中文詞彙及翻譯軟體,成為椎名咲文來台初期最佳的溝通橋樑。椎名咲文回憶:「剛開始覺得研究所同學講話的速度都很快,用詞也比較難,尤其在辯論、討論時候的用語更加困難。但是日豪會用簡單的詞彙,並且放慢語速幫我翻譯,也很有耐心解釋辯論議題的背景與相關專有名詞。」如今,椎名咲文已能適應一般中文的語速,展現出顯著的進步。而椎名咲文也同時會教導梁日豪簡單的日語及招呼用語,剛好所上的畢業規定之一是修習第二外語,而臺大本身也有開設日語課,他便開始利用學校的資源學習日語。
椎名咲文則是從大一開始學習中文,在高中升學階段的她正面臨科系的抉擇,但卻沒有特別感興趣的專業領域,因此決定先學習語言,期盼透過語言激發更多想法;考量到中文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於是椎名咲文最終選擇進入中文系就讀。畢業後之所以來台灣讀研究所,主要是想實際運用中文,同時對政治及比較研究懷抱興趣,「我想到國外留學,也希望對母國有所貢獻,剛好台灣在政治制度及地理環境上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大學的指導教授也推薦我來台灣;在得知臺灣大學有國家發展研究所後,我便試著申請,並順利地通過考試。」
親身感受彼此的過年氛圍
在文化差異中收穫嶄新體驗
與多數人相同,椎名咲文對台灣的印象少不了珍珠奶茶、雞排等美食,以及台灣人熱情的個性;沒想到來台之後,她發現台灣人的熱情遠超過想像。這是因為在日本,對初次見面的人會先使用敬語,並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才能拉近距離,反觀台灣的同學馬上就以朋友般的態度對待她,並給予許多幫助,不僅讓她消除初到異地的緊張,也相當感動。椎名咲文也時常與梁日豪及一群同學出遊,足跡遍及宜蘭、阿里山、台南等地。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某一年受邀與梁日豪返回高雄老家過年。在那裡,她與梁日豪龐大的家族一起拜拜、放鞭炮、享用團圓飯,體驗了濃厚的節慶氛圍,也從不同角度看見台灣。
同樣地,椎名咲文也帶領梁日豪體驗日本獨有的過年活動,像是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紅白歌合戰、參與節目最後的投票,以及前往寺廟除夜鐘等。一趟日本行讓梁日豪感觸良多:「在咲文的帶領下,這兩個禮拜我走訪很多地方,吃了許多沒吃過的食物,甚至跟著咲文的爸媽一起去新潟滑雪,感受到日本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即將返國的前一日,他更使用翻譯軟體寫了一封感謝信給椎名咲文的父母。然而,他始終覺得這難以真正傳達內心的想法,特別是對於他們所給予的用心與溫暖。正因如此,梁日豪也下定決心持續學習日文,期望有一天能夠親口用日語向他們訴說自己對日本文化的深刻感受、體悟,以及那份真摯的感謝。
交往背景包打聽
- 開始往來契機:在外國學生的歡迎會中認識。
- 兩人共有交集:袁皓屏在日本交換學生時期,與南愛莉就讀同一所大學。
- 平常見面頻率:兩人目前的生活都較為忙碌,因此比較少見面。
- 溝通使用語言:日語為主

椎名咲文
- 日本東京出身
- 碩士生(臺灣大學)
- 學中文經歷:約七年
目前碩三的她正全力投入論文的撰寫。雖然仍不確定最後會在台灣或日本就職,但考量到日本的公司從每年三月開始招聘人才,為了不錯過機會,目前她正同時進行日本的求職活動。

梁日豪
- 台灣高雄出身
- 碩士生(臺灣大學)
- 學日文經歷:約一年半
原本對於日本的印象只停留在動漫及美食,一趟東京之旅讓他加深了對日語的興趣。目前的他雖然忙於論文,但已經報名今年的日語檢定,並透過學校的日語課及日語教學App緩步學習。未來如果有機會,他也不排斥赴日留學或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