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對日本建築師的景仰,王銘顯早在大學時期便確立赴日學習建築的想法。在日本經歷研究所與實際職場的磨練後,王銘顯累積了紮實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他將所學帶回台灣,在本土建築市場中開創出獨樹一格、令人矚目的作品,逐步奠定在建築業界的地位。
採訪‧撰文╱張莠蓁
攝影╱陳宗蔚
時間回溯到1995年,這一年王銘顯成為了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的新鮮人,入學之前他對建築沒有太多的了解,於是翻閱了許多國外的建築雜誌做為參考。當時正逢日本建築師開始在國際嶄露頭角之際,特別是安藤忠雄、伊東豊雄以及妹島和世三位日本建築師,他們的建築風格令王銘顯相當景仰與憧憬,也讓他萌生到日本學習建築的想法。另一方面,由於有親戚及家人旅居日本,王銘顯從小即時常隨著家人到日本旅遊,對於日本的先進、街道的清潔以及科技發展等等都留下深刻印象。在種種因素交織之下,他在大二時便確定日後要到日本留學。
在繁重的建築課業之餘
仍投入大量心力輔修日文
王銘顯坦言自己是比較特殊的案例,其實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的學生,有八成以上都是選擇赴歐洲或美國留學,主要還是語言的問題,也因此他認為學習日文,是赴日前準備項目的第一順位。當時除了建築系的課程,他選擇同時輔修日文,花費許多時間投入語言的學習。然而輔系的課程通常是在晚上六點到九點,有時前一天因為做設計而熬夜,還是得打起精神繼續學習。對此王銘顯笑說:「因為本來就有興趣,所以上日文課對我來說蠻輕鬆,日文課的成績還幫我把整體分數拉高了。」除了語言,王銘顯對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獎學金早有耳聞,也多少了解初試的考試科目,由於及早準備,他在退伍的那年便順利通過第一階段的考試,緊接著提交研究計畫書。等到確認取得獎學金資格之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找到指導教授,才能夠在隔年四月入學。王銘顯分享:「我當時花了不少時間瀏覽各個大學的網站,也親自前往幾間學校去拜訪教授。」他主要鎖定在建築業界具有知名度,同時任教於大學的建築師,特別是以東京大學、東京科學大學為目標,前後共面試了三位教授。最後是東京科學大學的仙田滿教授願意指導,王銘顯便在隔年四月以研究生的身分入學,通過考試後於九月正式進入研究室。
.webp)

赴日之前王銘顯已經通過日本語能力試驗舊制一級,但他坦言雖然會聽、會寫,口語能力卻略顯不足。因此他在抵達日本的前半年很努力的練習聽力,像是到仙田滿教授的研究室找日本人學生聊天,也透過綜藝節目學習日常口語的用法,大概過了半年之後漸漸地可以順利溝通。此外,王銘顯也積極投入打工,「仙田滿老師同時是一間事務所的負責人,在進行競圖的時候就會找我們去幫忙。我們主要負責製作模型,過程中可以向設計師請教關於案子的內容、老師的設計理念等等,對於語言的學習,以及建築相關的專業知識都非常有幫助,還能夠增加收入。」然而,這項打工的性質屬於間斷式,一個月甚至是兩個月才有一次機會,為了讓生活更穩定,王銘顯同時在另一家建築結構事務所打工,在這裡同樣需要製作模型,每週固定兩天會在課後前往工讀。
.webp)
畢業典禮(照片提供/王銘顯).webp)
歷經日本設計業的辛苦磨練
累積紮實功力返台開業
王銘顯直言,由於赴日前已做足準備,對於研究方向相當清楚,在學習上亦充滿了好奇心,兩年半的碩士生活過得快樂且充實。加上有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獎學金及打工收入支應,留學生活相對來說是輕鬆的,只有畢業製作期間較為辛苦,但與後來的工作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畢業後,他隨即加入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團隊,深刻體會到設計業界超長的工時,「雖然已經是碩士畢業,但基本上我對實務方面的理解還是不足,所以工作也等同於修業,每天從早上九點半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在踏入職場的前四、五年我全心投入在工作中,由於有時候假日也要加班,因此幾乎都沒有出去玩,跟朋友也都失聯,這段時間我的個性與生活變得較為封閉。所幸在工作熟練之後,與朋友也慢慢恢復原有的交流。」
在公司將近十載,後面的五年王銘顯被指派回到台灣,成為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的駐台代表。這期間他參與了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等案子,負責修圖、改圖,並隨時把現場狀況回報給團紀彥建築師。在桃園機場的建案告一段落之後,他便跟老闆提出在台灣自行開業的想法。王銘顯表示自己決定將事業重心回歸台灣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我一直都是負責台灣的案子,因此對於台灣公共工程界的流程相當清楚。第二個原因是我跟太太在日本認識,進而結婚到生子,在成家立業之後,覺得回到台灣生活會是最適合的選擇。再來是相對日本而言,台灣在公共工程方面的機會會比較多,也可能有更好的發展。」於是2012年,他選擇在太太的家鄉─台中,成立了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受到日本學術與實務啟發
將技術與美學觀帶入台灣建築
在日本學術與實務中所習得的種種,帶給王銘顯許多啟發,並逐一體現在事務所的各項設計當中。「留日之前,我對日本雖然還沒有太多的了解,但是隱約能夠從建築師的作品中感受到其背後蘊含的學問與涵養。這是因為建築師在著手設計之前,對環境、空間有著深刻的觀察與理解,才能夠將這些思維帶入作品之中。在進一步深入研究過後,我發現日本文化的底蘊深厚,包括傳統日式空間、庭園、侘寂美學及框景效果等,在在都展現出空間創造深度感的概念,越了解越覺得深奧。」他同時指出,雖然外界對日本人的印象多半是一板一眼,但是相較台灣常常拘泥於某些形式,日本在設計上反而能夠打破框架,展現出源源不絕的創意,同時結合了最新的科技與理論。在環境的薰陶之下,王銘顯事務所呈現的設計理念自然地帶入了日本美學觀,有別於台灣傳統訓練的設計。具體來說,他所做的設計會試著去打破邊界,而不侷限於某一種框架。「像是嘉義市立美術館翻新改建的案子,我們運用了木構造打造三角形的大廳空間。使用來自日本長野縣進口的木頭,搭配上落地的玻璃帷幕,觀者的視點將會隨著玻璃帷幕穿透到外面,將戶外植栽的景色延伸進室內,形成內外相互交融的效果。也因此整體空間雖然不大,視野上卻很寬闊。美術館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將原本面對大馬路的入口改設於內側,來訪民眾必須穿過庭園才能進入美術館,這樣的動線安排,便類似於日本常見的建築手法。」 在這項案子中所使用的木構造,即是王銘顯特別從日本引進台灣的技術。他表示,自2000年以後,透過加工技術所做出來的集層木材,已達到了鋼構的強度,然而當時的台灣仍缺乏相關概念。不過王銘顯認為,從視覺上來看,木材所營造的空間氛圍,比起鋼構更顯溫暖與美觀,「因此我開業之後,幾乎都是使用這樣的觀念去投標公共工程,雖然當時大概十次投標有九次會被刷掉,但是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台灣的木構造建築也漸漸多了起來。」
實際接觸日本學界與業界,王銘顯也觀察到,日本人對於專業非常投入,面對各種學問不僅能夠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在新的技術發展上也擁有較為全面的知識。這是因為日本學者在各個領域的研究非常廣泛,並且能夠迅速落實在實際應用當中,進而形成新的觀念或產品。王銘顯補充:「以建築為例,在技術與材料開發方面會較為快速,反觀台灣的市場規模有限,研究型的人才也比較少,因此常常需要借鏡國外的作品與概念。」也因此,王銘顯至今仍固定訂閱日本建築相關雜誌,持續汲取新知,並積極與日本建築師保持合作。例如碩士時期的指導教授仙田滿,以及團紀彥建築師等,至今仍維持工作上的合作關係。
在他的觀察中,日本公共工程已經開發飽和,反觀台灣,小到廁所修繕、大到機場改建,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標案公開招募。他指出:「台灣政府的標案基本上都是公開的,這在日本非常少見,也因此像團紀彥建築師就蠻常來台灣參與設計案。」目前王銘顯與團紀彥建築師一起合作的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已於2024年開幕,而文化中心的劇場館也正在興建中,近期更一起拿到嘉義機場航廈改(擴)建工程的比圖。對王銘顯而言,這些建築業界的前輩永遠都是追趕不上的距離,透過與他們的交流與合作,對事務所的成長相當重要。


學好語言再出發留學
將會獲得不同視野
王銘顯認為,在台灣人的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受到日本元素的吸引與影響,幾乎沒有人能躲得掉。如果有意到日本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語言的障蔽。因此,他建議及早學習日文,並不僅僅是學會五十音、平假名與片假名,更需要投入時間沉浸在日文的世界裡。學會之後可以試著用日本人的模式思考,「包括我現在做設計,有時候腦中所想的語言不是中文,而是日文。」他同時強調,日本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學得越深入越能發掘更多有趣的面向,雖然對於日後工作未必有實質幫助,但對於文化涵養是極大的養分。因此,王銘顯鼓勵學生在寶貴的留日時光裡盡量多接觸日本文化,最好是把日文學好再出發,才能夠看到不一樣的日本。

王銘顯
學歷:
東京科學大學(舊名:東京工業大學)建築學科 碩士
東海大學 建築學系 學士
現任: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經歷:
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專案設計與駐台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