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昕彤
在台灣報考研究所好像沒有所謂的教戰守則,但我結合了個人與身邊朋友的經驗,歸納出了一套在日本申請大學院的方式。基本上大部分的大學院都會要求考生先找指導教授,獲得教授的指導許可才能夠申請學校;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研究計劃書,而最快的方法是先鎖定想要讀的學校與指導教授,並且針對教授的專業領域進行撰寫。
即使沒有相關的知識,寫出來的東西也還不成熟,但研究計劃書是教授在面試當下發問的依據,可以藉由回答觀察考生的邏輯與應對進退;考生也能夠在面試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不足的部分,以及入學後可以修習哪些課程來補足相關知識。
林庭綺
兵庫縣立大學大學院的申請主要是參加學校的說明會,以及撰寫修業計劃書。修業計劃書的內容包括為什麼要申請這間學校、想要學習什麼、畢業後如何發揮所學等等,若有相關工作或研究可以一併列出。而學校從今年開始規定考生在面試的時候要以簡報報告過去所做的研究、作品集等;我覺得面試並不是太困難,但在簡報上花費較多心力準備。
楊奕禾
文化Fashion大學研究所時尚創意學系‧時尚設計科主要是考專業技能與面試,專業技能包含打版、製作衣服與繳交作品集,不需要先找指導教授。
林建華
申請入學需要繳交英語的書面資料及研究計劃書,書面資料要回答三個問題:
在前兩個題目的準備上,我是在網路上搜尋日本及歐美國家申請MBA的分享文章,再結合自身經驗撰寫;研究計劃書則是選擇我感興趣的題目,主要是從工作中發掘公司有什麼地方可以加強。大可不必擔心現在寫的題目跟入學後實際研究的題目不同,一開始的研究計劃書是讓教授們知道考生的想法,將來想要更改研究題目是可以的。
在面試當下,教授們會針對書面資料的內容進行提問,因此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所寫的東西。我自己是將要回答的內容寫出來,再請朋友協助修改,接著就是不斷練習,同樣由朋友協助進行模擬面試。
柯昕彤
我想研究的專業只有兩位教授,我對於其中一位的研究主題較感興趣,於是針對教授的專業寫了研究計劃書,接著寫信給教授。在最初的信件中僅需表明來意,例如要報考哪一季的大學院,以及研究題目,也可以提及教授論文中的哪段論述與自己的研究相關等等,並詢問老師是否願意指導,得到教授首肯之後再寄送研究計劃書。我在聯繫教授的隔天便收到回信,教授提出了幾個問題,我發現這些問題都圍繞一個中心,這個中心沒有被解決是無法回覆的;與其沒有效率的修改,我選擇重新撰寫一份新的研究計劃書,最後順利取得教授的指導許可。
林建華
商學院與其他科系不同,我們是在入學約莫三個月後選擇指導教授。在這之前會利用三次的課堂時間請每位教授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會請畢業的學長姐回校分享畢業論文的撰寫心得與方法。在提交指導教授志願表之前都可以跟教授約定時間個別面談,志願表繳交後教授們會開會進行討論,最後公布結果。現在所選擇的教授正是我的第一志願,當初面談時發現教授的專業領域與我想做的研究,以及在台灣的工作有關連性,因此選擇了這位教授。
▲ 這是「專案管理」 課程的活動照片,我跟組員製作了義大利麵橋。(照片提供/林建華)
在日本,不論是學術界或企業界,都相當重視倫理輩分及禮儀,也因此教學單位基於尊重學者,往往賦予指導教授極高的決定權,這份權利包含在學生申請入學時,優先決定是否接受申請。由此衍伸出一項大學院間的特殊規矩,那就是在向學校提出申請之前,學生須取得指導教授的同意承諾,也就是所謂的「內諾」。
隨著日本的教育方針越趨自由開放,且為了廣收國際學生,已有越來越多大學院不硬性規定在入學前取得指導教授內諾的成規,考生在此時即須留意招生簡章上的說明,若「指導教官の事前承認」被標示為「必要」,就是需要先行取得教授內諾;但若是附註「大学で紹介する」則表示可以直接向該校招生單位接洽,由校方推薦教授。在這邊必須注意的是,即使是由校方推薦教授,但後續的聯絡溝通還是要靠自己;而簡章上若是寫「紹介しない」,就得完全靠自己與教授取得聯繫。
從客觀角度來看,先行打聽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指導教授並取得聯繫是相對保險的做法,不只能確認教授招收學生的狀況,同時也讓教授留下印象;而要找到與自已有興趣的研究方向相符的教授,則要依賴大量閱讀論文報告。在初步閱讀後,知道自己對哪幾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有興趣,或特別認同該教授的研究觀點,也能注意在這些刊物或網站上刊登的、相關領域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
總之,盡可能蒐集學校資料細節,先行了解各校的作風及教授的規矩。除了透過親自走訪學校、與教授就研究領域進行討論之外,了解如研究室的研究與互動風氣、軟硬體設備等,助自己進一步確認申請與否,再採取行動也不遲。
研究計劃書的內容,是撰文者想從事的研究主題,其最大意義,在於表現對該專業領域的認知與熱忱,必須清楚提及「想學什麼,想知道什麼」以及「想藉由此研究得到什麼樣的應用與發揮」的企圖,讓教授、校方能藉此了解考生。所以重要的撰文思維,就是必須從教授的立場去琢磨研究計劃書是否能引起注意。說得功利一點,就是為了要通過入學審核,所以必須以教授的角度去思考,試想「教授想看到的是什麼」,較容易獲得青睞。
一篇日文的研究計劃書大約在3千5百字到4千字左右,以單篇論文來說並不算長,但如何在精簡的篇幅中,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研究潛能與學習熱忱,讓教授一讀就印象深刻,全有賴於事前的準備。故想完成一篇研究計劃書,不妨從有升學的念頭時就開始收集學術資訊,耗費1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另外實際撰寫通常也需1~2個月左右,預留足夠的時間讓自己有反覆檢視的餘裕也是不可或缺的。
簡潔有力的題目
名稱不宜過長,讓人一目了然想做什麼研究。
研究動機與背景的介紹
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的理由與研究內容,陳述你所關心的研究現象與學術理論啟發。
總結先進們的研究結論
闡述相關題目之前被研究到什麼地步,有多少人做過,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接下來自己預計如何進行研究。
陳述你所要解決的問題
總結既有的事件與理論,進而列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讓人清楚想解決、或瞭解什麼樣的問題。
期待成果
說明研究的重要性、新穎性及價值,未來會產生的貢獻或發展等,以類似「結論」的方式為自己的研究計劃做一個總結。
具體的研究方法
說明如何讓自己的研究計劃變得可行,有什麼理論或根據證明自己的研究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文末所列書目應與正文所引用的文獻一致,不可多也不可少。必須按照正式的學術論文格式。
系列文章──(文章上架後將開啟連結)
日本大學院 相關文章──